Search

十一月十二日是國父誕辰紀念日,總統府特別在這今天舉辦「中山廳」、「渭水廳」、「銘傳廳」的命名揭牌典禮...

  • Share this:

十一月十二日是國父誕辰紀念日,總統府特別在這今天舉辦「中山廳」、「渭水廳」、「銘傳廳」的命名揭牌典禮,紀念這三位對臺灣有重大貢獻與深遠影響的先賢。

1894年,國父孫中山眼見清廷甲午戰敗,於是遠赴檀香山成立興中會,立志革命;隔年中日簽訂馬關條約割讓臺灣,讓國父推翻滿清之心更為堅定,決定發動第一次廣州起義。

他曾三度來到臺灣,結識了林獻堂、蔣渭水、廖進平等人。後來國父逝世時,蔣渭水先生在《臺灣民報》發表「哭望天涯弔偉人」紀念文;同時,北京大學臺灣同學會也致贈輓聯:「三百萬臺灣剛醒同胞,微先生何人領導;四十年祖國未竟事業,舍我輩其誰分擔」傳誦一時,臺灣人民對國父之尊敬,可以想見。

國父生前念茲在茲的是廢除不平等條約、收復「失地」臺灣。先總統蔣公在他民國22年的日記裡也曾提到:「總理主張恢復高(高麗)臺(臺灣),鞏固中華」,因此確立了收復臺灣的政策。以上這些事例,都代表國父與臺灣的發展有著重要的聯繫。

蔣渭水先生有「臺灣的孫中山」的美譽,是臺灣民族革命的先驅、社會革命的導師與文教改革的推手。他成立「臺灣文化協會」、「臺灣民眾黨」,創辦《臺灣民報》,以文化與教育活動為主軸,啟迪民智、喚醒民族意識、宣揚反殖民主張。

針對進步生活,蔣渭水先生也有嶄新的想法。他反對吸食鴉片、呼籲不燒金紙,同時關注婦女與勞工的權益,這些主張在今天都還是相當進步的觀念,對當時及後世的影響都相當深遠。

另一位令我欽佩的先賢劉銘傳先生,是臺灣近代化之父。他先是在中法戰爭期間,率領湘軍名將孫開華等人,擊退入侵的法軍,並在戰後擔任臺灣省首任巡撫。他積極建設臺灣,修築鐵路道路,架設電線電纜,機器開採煤礦,開辦西式學堂。全亞洲的第一盞電燈,就是劉銘傳在臺北點亮的。

在他的努力下,臺灣的建設迅速超越中國各省,美國駐清公使田貝(Charles Denby)在1888年來臺考察後,也在向國務院的報告中指出,臺灣是中國最進步的一省。因此,他的改革為臺灣的近代化奠定了長遠的基礎。

臺灣之所以能有今天的發展與成就,孫中山、蔣渭水、劉銘傳三位先賢的功勞,我們不能忘記,這也是總統府將敞廳等三處空間改名為「中山廳」、「渭水廳」、「銘傳廳」的目的和意義。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「改變已經發生,改革不能中斷,台灣不能走回頭路,台灣要繼續向前行!」讓我們一起為中華民國加油、為台灣讚聲。
View all posts